• <td id="n5llj"><strong id="n5llj"><i id="n5llj"></i></strong></td>
    <input id="n5llj"><li id="n5llj"><em id="n5llj"></em></li></input>
    1. <input id="n5llj"></input>

          <var id="n5llj"><output id="n5llj"><form id="n5llj"></form></output></var>

          改革序幕(1984-1992)

          2020-08-10

          1984年,經濟體制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國,科技體制改革也提到了議事日程?;に鳛橐粋€在全國省屬科研院所中屈指可數的綜合性研究機構,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已逐步形成了僵化的科學技術體制,嚴重束縛了科學技術人員的智慧和創造才能的發揮,使科學技術的發展難以適應客觀形勢的需要。要扭轉這種局面,其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改革。但是,改革是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的,當時化工所剛從衢縣遷回杭州,水泵了大量的物力、財務,百廢待舉,在這種情況下,改革的風險可想而知,以梁通為書記的所黨委,在權衡了利弊得失之后,決定向省政府報告,爭取列入第一批改革試點。

          1984年7月省化工所被列為浙江省首批科研體制改革十個試點單位之一,改革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改革科研與生產脫節的科技體制,轉變為面向經濟、面向生產和面向社會的科技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由事業費開支改為實行有償合同制。其重要措施,就是國家改革撥款方式,從84年起逐年減少給化工所的事業費,至91年事業費削減到位。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逐步給化工所“斷奶”,要化工所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場實行有償轉讓來養活自己。

          形勢是嚴峻的。所長陳永光,書記梁通,副書記王國平和金正義副所長這一屆黨政領導深深感到了自己肩負的重任和將要展開的工作所具有的歷史意義。于是就醞釀著、謀劃著,改革的方案在心中日趨成熟。1984年8月,省委副書記、副省長吳敏達、省長徐啟超及省府辦公廳、省計經委、省財政廳、石化廳等領導共十一人來所視察,聽取所領導科研工作情況匯報和改革設想,在省領導及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更堅定了這一屆班子改革和開創化工所新局面的決心。

          1984年8月15日,對化工所來說是一個值得回顧的日子。這一天,陳永光所長用激動的聲調,在全所職工大會上宣布了所科技改革的實施《方案》,金正義副所長就如何搞好改革作了動員,黨委副書記王國平同志則闡述了改革的目的及其意義。由此,一場科研改革的序幕在化工所被正式拉開了!

          改革伊始,化工部有關領導就來所了解改革的工作情況,于是,化工所又被列為全國化工系統國家科研體制改革十四個試點單位之一。在這場以“對外實行有償合同制,對內實行課題技術經濟責任承包制”為中心內容的改革中,所建立了以課題組為基本核算單位的所、室(廠)兩級管理體制。通過簡政放權,擴大研究室(工廠)自主權,下放部分人事權、財權、物資處置權、橫向合同簽訂權、獎勵權等,明確了室主任(廠長)的責、權、利,鼓勵研究室盡快實現經濟自立,管理自理。并按照不同類型、與各研究室簽訂了不同的技術經濟承包責任制。研究室則與專題組簽訂課題承包合同,試行專題定額經濟核算制,把過去“吃大鍋飯”改為“分灶吃飯”,促使他們將勞動成果與經濟效益緊密掛鉤。這樣一來,科技人員一改幾十年“坐等飯吃”的依賴性,開始主動走出實驗室,把眼光轉向生產企業“找米下鍋”,轉向社會去找課題。各研究室先后派出200多人次,在化肥、農藥、輕紡、電子、塑料、醫藥、食品等行業進行調查,形成了面向社會、面向經濟、面向市場的嶄新局面。

          接著,為了與技術經濟承包責任制相配套,所積極穩妥地進行了人事用工制度的改革。對課題組人員實行雙向選擇,建立了相應的內部待業和內部退養制度;對中層干部和專業技術干部實行聘任制。

          在分配制度上,取消了以往只與出勤掛鉤的綜合獎,建立了綜合考核獎和收益分成獎兩種獎勵形式。并根據不同創收類型,確定不同的分配辦法:對研究室按照多收多得的原則,獎金分配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對生產經營部門核定任務基數,實行超利潤分成;管理和服務部門則實行崗位責任制,按不同職務和崗位確定獎勵系數。由于按收益多少、貢獻大小、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等進行獎勵,拉開了獎金分配的差距,取消了平均主義,充分調動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在領導體制上也實行了改革。1984年5月試行所長負責制,1987年2月,正式實行所長負責制。制訂了所黨委、所長、職代會三個工作條例,實行了黨政分開。黨委對行政領導工作起保證監督作用,職工參與民主管理,初步形成了新的領導體制。接著,又對行政管理機構進行了調整,從原來的11個科室減少到9個,管理干部從原來77人減為59人。研究室、廠的黨政領導也從原來45人,減為39人。調整后干部的平均年齡從50歲下降到45歲,一些富有經驗的老同志退居二線,不少精力充沛的青年同志被聘任到領導崗位,順利實現了全所領導干部的新老交替。

          1988年,龍年伊始,以陳文森所長為首的一班人,抓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對管理體制進一步實行了改革。這項改革的內容包括:調整機構、轉變職能、下放權力、精簡人員、充實基層等。同時,陳文森所長“未雨綢繆”,開展“增收節支”活動,發出了“把支出降到最低限度,把創收提到新的水平,為共渡我所經濟難關而奮斗”的口號。在全所上下齊心配合下,化工所利用自己是一個綜合所的特點,充分發揮內部優勢。在管理上進一步擴大各研究室、工廠的自主權,調整了科技發展基金、集體福利基金、獎勵基金三項基金的提取、使用、分配比例。提出了扎死一頭(扎死由所負擔工資獎金等開支的一頭),放開一面(所內有償服務,所外創收的一面)的政策,既給壓力,又給活力,培養了研究室自我發展的能力,激勵了科技人員面向社會,在為經濟建設服務和開拓技術商品市場中,快出成果,多創效益。同時,積極爭取科研經費,并利用實驗工廠和研究所的中試基地,狠抓試生產收入。幾頭并舉,終于闖過經濟難關。如果說87年是在風雨交加中渡過的,那么88年臨別時, 人們卻是在龍蛇鳳舞的喜慶氣氛中渡過的。89年,當化工所已變得生機勃勃時,改革,是化工所的唯一出路,得到了全所廣大干部、職工的認同。

          1990年12月,化工所迎來了建所40周年大慶。在隆重熱烈的慶祝大會上,省市各有關部門領導和來賓與全所職工千余人相聚共賀。副省長柴松岳在大會上充分肯定了化工所的改革成就,并宣布“浙江省化工研究所”改名為“浙江省化工研究院”。省石化廳副廳長李春鋒宣讀任命文件:陳文森同志出任院長。

          所改院后,院根據我省的產業政策、資源特點和自身優勢,結合國家攻關項目,調整了專業方向,突出了專業技術特色。全院初步形成了以研究開發精細化工,氟化工和農藥新產品研究為重點的綜合技術開發體系。同時為創技術特色,院在農藥開發、ODS替代品、含氟高分子、混合設備以及非金屬礦的綜合利用研究等方面,加大投入和扶植力度,使其在國內保持領先地位和較強的技術競爭力,為院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1984年7月開始的這場科技體制改革,到1992年,經過全院廣大干部、職工八個年頭的努力奮斗,院已實現了由單純科研型向科研生產經營型轉變,初步形成了科研、生產、經營、服務一體化的新體制。在事業費逐年削減,至91年減撥到位的壓力面前,化工院不靠天,不靠地,靠開拓進取,通過改革使自己“脫胎換骨”,在為經濟建設主戰場服務的同時,使自己不斷發展壯大。改革的試點在浙化院初見成效:

          ——改革八年,院的經濟實力得到顯著增強。通過承接縱、橫向研究課題,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擴大實驗工廠和研究室試生產規模,把技術商品從本省推向國內大市場等舉措,使院的經濟效益逐步遞增,至92年全院總收入達到2826萬元,純收入385萬元,分別比改革前的83年增加8倍和5倍,固定資產增加2.4倍,使院保持了穩定發展的勢頭。

          ——改革八年,院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能力逐漸增強。改革前,院的科研與生產基本脫節。許多科研成果因不去推廣而束之高閣,或只停留在樣品、禮品、展品上,科學技術的作用難以充分發揮。改革后,化工院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共向企業轉讓技術、提供技術服務665項,服務面遍及省內58個市縣,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而且從單項技術轉讓開始向社會轉讓成套技術。據對院向廠家轉讓投產的23個成果的不完全統計,可創產值近2億元,利稅3000多萬元,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改革八年,院的科研水平不斷提高,與改革前相比,年均承擔縱、橫向課題數增加近3倍,年取得的科研成果數增加2倍,獲部、省以上獎勵的成果數占建院42年來獲獎總數的57%。在不少應用技術研究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如:PVDC共聚樹脂及薄膜加工、PVF樹脂和涂料、氟樂靈中試研究、阻燃聚丙烯、不燃性耐高溫快干電阻器包封料、聚氯乙烯改性EVA—VC接枝共聚改性樹脂、1301滅火劑、高效粉體混合機等一大批高質量、高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尤其是氯氟烴替代品的研究與開發,得到了國內外關注。

          ——改革八年,試生產得到較大發展。除原有兩個實驗工廠和一個化機車間繼續保持生產增長的勢頭外,五個技術開發類研究室也都相繼建立了中試裝置,如在余杭長命鄉建立了非金屬礦綜合利用中試基地,在下沙工業開發區籌建了農藥中試基地。全院中試的產品達40多個。氯氟烴替代品建成中試裝置后,產品迅速在國內電冰箱、空調器大型生產企業試用。院的一些拳頭產品更是四處出擊,哈龍1301滅火劑國內市場不斷擴大,含氟涂料作為包裝容器內涂層,為我省化工產品出口創匯7400萬美元。不燃性耐高溫快干電阻器包封料占領了國內90%的市場,中試產品的收入成為院的一個重要經濟來源,上交國家稅金比改革前的83年增加了24倍。

          ——改革八年,職工的生活得到較快改善。改革前,職工每月只有6元錢的綜合考核獎,福利吃的是“大鍋飯”,只夠吃飽,不能吃好。改革后,隨著經濟的發展,職工收入平均每年以20%左右的幅度增長,人均獎金逐年提高,集體福利明顯改善,幼兒園、浴室、食堂等一批公益設施先后建成,增加了煤氣用戶,改善了職工上下班交通條件,購建職工宿舍140多套,建立了職工健康體檢、職工療養制度,職工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改革八年,院對外開放的大門逐步打開。先后接待了來自美國、德國、瑞士、加拿大、蘇聯、朝鮮、日本等國及香港、臺灣地區的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及聯合國專家,進行了PVDC、哈龍及CFC替代物等技術交流與合作。同時,院出國考察、訪問、進修的人員也明顯增多,多次參加國際哈龍技術交流會、商業性展銷會,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技術經貿洽談,疏通了對外聯系的渠道,氟化工產品開始進入國際市場。

          1992年春,鄧小平同志發表了南巡講話,黨的十四大又勝利召開。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在這樣有利的外部條件和難得的機遇面前,全院上下通過認真學習鄧小平的重要講話和黨的十四大文件精神,總結了我院八年改革的經驗,進一步解放了思想,理清了發展思路,確立了前進的目標,制訂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方案。于是,一次更大的改革浪潮在思想進一步解放的院領導胸中醞釀……。

          上一條:
          下一條:
          黄色无码免费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