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科研得到了解放??簥^的化工所顯得躁動不安,欲在科研成果的研究推廣和新產品的開發方面施展身手。但乍暖還寒,堅冰難破,特別是“兩個凡是”,使“文革”的錯誤得以延續,所以知識分子仍如驚弓之鳥,不敢放開手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全國科學大會的相繼召開,使黨的工作重心轉到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鄧小平在科學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概念。這以后化工所給27位同志落實了知識分子政策,給58位同志平反了冤、假、錯案,為9位被錯劃 “右派”的同志,改正和處理了歷史遺留問題,同時,首次考核晉升了237名科技人員技術職稱,全所職工普遍提升一級工資。所的一批科技成果又受到了全國科學大會的嘉獎,這一切極大地調動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預示著科學的春天已經來臨。
趁著大好時光,化工所也加快了完善杭州所址的步伐。從1973年開始,化工所已在杭州煉油廠內先后組建了石油化工、化工“三廢”治理兩個研究室。同時,化工所承提的“035”科工項目,急需中間試驗,經向上級部門多次要求,幾經磨難,1975年省科技局、燃化局(今石化廳)和杭州市革委會終于同意,將“杭四中”留下學農基地約200余畝土地和農場全部職工70多人劃歸化工所,于是,1975年在杭州留下又籌建了500噸化肥磷銨中度車間。但由于所分衢杭兩地,人力、物力分散,有時不免顧此失彼。為了集中力量,加強管理,利于科研工作開展,化工所一次次地提出遷所要求,具體經辦的同志,踏破鐵鞋,幾經奔波,終于得到上級部門的理解和支持,1978年7月6日,浙江省委陳偉達書記批示:“同意將化工研究所集中到杭州留下”。于是,創業者來到了杭州留下這片約200余畝的土地上安營扎寨。開始了化工所第三次最為壯麗的建設所址的歷程。
回想往昔兩次建設所址搞科研,都是“借窩下蛋”?,F在,要在一片空曠的土地上,建起真正屬于自己的“窩”,怎能不令人振奮、自豪。為化工所的發展傾注了心血的領導者們,心中勾畫出了一幅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在杭臨時領導小組組長徐守葆同志,擔當了在杭州留下新所址的基建任務。
要籌建一個700多人的化工科研單位,據行家們估算,至少得600萬元,可是,國家剛剛經歷了10年動亂,化工所的搬遷資金一時沒有著落。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按省委的要求盡快集中到杭州,化工所,沒有伸手向國家要錢,憑著自力更生的精神,毅然選擇了自籌資金搬遷。
在衢州1211滅火劑車間的職工迅速行動起來,改造設備,開足馬力,擴大生產,為搬遷提供資金;各研究所紛紛組織新產品開發,為新所址的建設添磚加瓦。在杭州,通過建設者的努力,路、水、電和地在最短時間里達到了“三通一平”,車間、實驗樓、食堂、宿舍、倉庫,一幢接著一幢拔地而起,鱗次櫛比。1980年,又在北大橋建起了30噸/年聚氟乙烯樹脂為主的實驗工廠,還在古蕩征地建起了家屬樓群?;偼顿Y492萬元。從1978年起,經過將近五年的邊基建、邊搬遷、邊科研的艱苦歷程,分期分批搬回了六個研究室、一個實驗廠和210多戶職工,至1982年底基本完成了遷回杭州的壯舉。雖然化工所十余年間南遷北歸,一去一回,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但化工所終于可以在屬于自己的基地上,集中力量,安定人心,為科研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六、七年間,廣大科技工作者無私奉獻,勇于創新,共取得科研成果33項,許多重大成果相繼獲得國家、部省的獎勵。如:1211高效滅火劑、聚氟乙烯涂料、熏蒸劑硫酰氟、平爐法從石煤灰渣中提取五氧化二釩、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阻烯聚丙烯,溴化環氧樹脂、敵百蟲連續化工藝自動控制等研究成果,有的在當時已達到或接近國內外先進水平,有的填補了國內空白,有的迅速投入工業化后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從1980年至1983年4月,共轉讓科技成果22項,為生產廠增加產值1300多萬元,增加企業利潤200多萬元。為促進我省化工科學技術和生產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化工所的改革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