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化工所的發展,規模愈來愈大,大型的中間試驗陸續上馬,研究和實驗用房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長期附設在老浙大內,房屋緊張且條件較差,一些大型儀器無法進行安裝,大大影響了試驗工作的開展。另選所址,建造全部研究和生活用房,就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
籌建所址,實際上從1950年建所之日起即醞釀選擇。開始擬在浙大附近玉泉新建,1959年省委領導決定在龍山化工區新建,后因半山鋼鐵廠上馬,基建款改投鋼鐵廠。1960年,浙江省委力圖在烏溪江沿岸創建教育、生產、科研三位一體的化學城,決定在衢州化工廠附近與浙江化工學院一并新建,并已完成了施工前期的一切準備工作。當時由于國家連續幾年遭受自然災害,國民經濟貫徹以調整為主的“八字”方針,因而再度停建。1963年雖經省人委向衛生廳所屬杭州衛生學校,撥借一部分房子,臨時解決了器材倉庫、辦公室及部分宿舍問題,但實驗用房一直未能解決。鑒于上述情況,1964年提出報告在所現址,利用老浙大操場進行擴建,建造4000~5000平方米研究樓一座,但未獲批準。1965年,為推動科研單位深入生產第一線,浙江省委發出了化工所南遷衢縣的指示,得到消息,人們象一口炸開的鍋,議論紛紛。所黨委立即采取行動,召開緊急會議,表示堅決貫徹執行。并自上而下,首先在骨干中進行傳達和動員。針對職工對遷移缺乏精神準備,有留戀城市的思想,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時,一邊派出工作組去衢縣現場察看和調查,一邊建立遷建班子,具體安排搬遷事項,從快做好了遷移的準備工作。除微生物研究室全部人員、設備儀器劃歸省輕工研究所外,其余人員全部被動員起來,于1965年5月起,分水陸兩路搬往衢縣,僅用一年時間搬遷完畢。所部設在借用的衢州化工廠總試驗室大樓里,原總試驗室的部分人員約30余人,隨帶課題劃歸化工所。另外,還把金華鋼鐵廠在衢縣缸窯的舊址(約70畝土地)上留下的一些破爛廠房改建為實驗工廠。就這樣,化工所進行了第二次建設所址的艱苦歷程。
但誰也沒有想到,把還沒來得及安頓好工作場所的化工所,卷入了濁浪翻滾的漩渦中。
1966年下半年起,設置不久的行政管理機構遭到癱瘓,剛升格的設計室和原有的研究室均受破壞,代之而來的是所革命委員會和各種運動辦公室,全所職工被圈在實驗工廠脫產“鬧革命”,人員被強制性地以“排”為單位編制起來,搞“斗批改”。許多干部和科技人員蒙受不白之冤,關進了“牛棚”??萍既藛T在普遍受沖擊,備受歧視,打擊乃至殘酷迫害的艱難處境中,為了使科研工作不至中斷,仍然采取各種方式堅持科研工作,有的偷偷進行試驗,有的干脆“閉門造車”。造反派盯上門來找麻煩,他們一聽敲門聲便速將研究資料藏入床下,手捧紅寶書出來迎接“不速之客”。就在這樣讓人提心吊膽的氛圍中,有被打成走“白專道路”的典型的年代里,科技人員置個人的安危于不顧,頂著逆流,以超人的毅力和勇氣,延續著化工所的生命。后來,黨中央發出了“抓革命,促生產”的指示,科研工作漸漸出現了轉機。
1969年,一支三結合科研小分隊,帶著化工部的任務,來到龍游農藥廠,開展了一場“農藥毒殺芬工藝改造會戰”,龍游農藥廠原是一個連年虧損,日子難熬的小廠,經過科研小分隊冒著風險苦干了六個月,完成了設計、制造、安裝到試生產成功。一個年產1000噸的連續法毒殺芬車間投產后,使該廠產量提高,成本下降,利潤大增,起死回生。更具有歷史意義的是,在那“文革”烈火遍地燒的歲月里,卻誕生了性能優良的“1211”滅火劑。1972年在上海吳淞口萬噸油輪上通過著火面積2800平方米的大型滅火應用試驗,滅火效果為二氧化碳的3.5倍,轟動了整個上海。上??平屉娪爸破瑥S將“1211”滅火劑在幾秒鐘內把沖天大火“連根軋斷”的滅火神威搬上銀幕,參加了國際科技交流。也就是在這年以后,肥料、農藥、分析、設計、情報、有機高分子六個研究室又相繼恢復,研究所里被攪亂的科研體系,逐漸恢復了本來的面目。
在那動亂的年代,廣大科技人員忍辱負重,頂著逆流,仍然拿出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如磷酯銨液體肥料、速滅威、倍硫磷、氯乙烯—丙烯改性樹脂、聚氟乙烯、SLH型雙螺旋混合機等,正是由于他們的努力,在化工科研的征途上,化工所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